健康宣教

眩晕

眩晕

(一)适用对象

中医诊断:第一诊断为眩晕

(二)诊断依据

    1.疾病诊断

        (1)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--中 医病证部分》(2008 年),及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(王永炎、严世芸主编,第二版,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9 年)。

        (2)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《眩晕》(粟秀初,黄如训主编,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, 第二版,2008 年)。

    2.证候诊断 参照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‘十一五’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”。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: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

(三)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‘十一五’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”及中华中医药学会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》(ZYYXH/T18-2008)。

        1.诊断明确,第一诊断为眩晕。

        2.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。

(四)标准住院日为≤14 天。

(五)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,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、次症、舌、脉特点。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。

(六)入院检查项目

        1.必需的检查项目

        (1)血常规、尿常规、便常规

        (2)肝功能、肾功能

        (3)心电图

        (4)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(TCD)

        2.   可选择的检查项目:根据病情需要而定,如颈椎X 线片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(BAEP)、 颈动脉血管超声、头颅影像学检查、前庭功能检查等。

(七)治疗方法

        1.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

        (1)风痰上扰证:祛风化痰,健脾和胃。

        (2)阴虚阳亢证:镇肝息风,滋阴潜阳。

        (3)肝火上炎证:平肝潜阳,清火息风。

        (4)痰瘀阻窍证:活血化痰,通络开窍。

        (5)气血亏虚证:补益气血,健运脾胃。

        (6)肾精不足证:补肾填精,充养脑髓。

        2.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。

        3.针灸治疗: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。

        4.其他疗法:根据患者情况,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。

        5.护理:辨证施护。

(八)出院标准

        1.眩晕症状明显改善,基本痊愈。

        2.病情稳定,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。


点击次数:15496   更新时间:2019-08-28 17:25:41    【打印此页】   【关闭